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
当前简讯: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新浪财经     时间:2023-05-05 12:46:32

作者|付万军‘中国农业银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9期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进度和质量成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金融机构要自觉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好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以金融之力护航农业强国建设,以高质量服务赋能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资料图】

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农业现代化一般出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之后会向农村现代化拓展。以美国、日本、法国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强国,基于自身约束条件、制度因素和历史环境,选择了规模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等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多元化城乡协同的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尽管路径模式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即大幅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要素产出率,拥有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营造了兼具活力和潜力的经营生态,形成了健全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了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了城乡均等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原则就是独立自主。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农业生产等具有较大差异性,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需要兼顾区域、工农、城乡协调等多重目标。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过渡期”,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等问题并存。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充分结合“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在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关键领域和发力环节,实施符合自身实际的推进战略,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头等大事。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得到了保障。但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大,国内消费持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紧平衡的粮食供求格局面临不小的挑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稳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动权,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种业自立自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同时,还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拓宽农产品来源和生产空间。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力量。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62.4%,较2012年增长近8个百分点,但较之于现代化农业强国仍有不小的差距,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格局,部分农业核心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的“卡脖子”问题仍较为突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要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农业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提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装备革新效率,实现农业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打造农业强国的创新内核。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能。当前,我国农业产业还处于从生产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的过程,面临链条短、规模小、收益低、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引入现代化的产业组织方式,做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做优现代乡村服务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循环链、价值链的全链条升级。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特征,因地制宜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增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心目标。2022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45,但农民收入增速整体放缓,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持续扩大。千方百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既关系民生福祉,更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新动能。针对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要继续加大优惠政策力度,帮助脱贫农民形成可持续增收能力。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等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拓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

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更是广大农民的家园故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对乡村建设由表及里、神形兼备的更高要求。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既要实现“宜居”,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又要保障“宜业”,拓展农村发展空间,改善农村营商环境,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农业银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国家队、主力军,农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三农”决策部署,着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近年来,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的新趋势,农业银行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内涵,更加突出乡村振兴服务重点,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创新,着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拓宽金融服务粮食安全的深度。粮食安全关键领域的突破和短板弱项的补强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农业银行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持续加大对各类粮食生产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截至2022年末,粮食安全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2359亿元,较年初增长22.5%。紧紧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持续提升种业信贷支持率和服务覆盖面,重点支持了隆平高科、中信农业、先正达集团、中种集团等一批种业骨干企业,服务杂交水稻良种育繁推产业化基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种业领域贷款余额达282亿元。

支持现代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涌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对改善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提出更高要求。农业银行始终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区域、重点链条、重点主体,深入挖掘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主体金融需求,精准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比如,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龙头贷”“农场贷”“托管贷”;围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出“烟农贷”“牦牛贷”“药材贷”,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22年末,全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达1.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2110亿元。

积极做好乡村建设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目标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近年来,农业银行不断加大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合作研发推出“乡村人居环境贷”产品,目前已投放超20亿元,在重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支持农村污水处理、村镇整体改造等领域多个项目,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部分分行还创新推出“未来乡村贷”“美丽县城贷”等区域性特色产品,因地制宜满足各地乡村建设差异化资金需求。截至2022年末,乡村建设贷款余额达1.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1%。

创新支持农业农村绿色转型。随着我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农业迅速扩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丰富完善,相关绿色金融需求也不断增加。农业银行锚定“双碳”目标,聚焦生态农业发展、县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等领域,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守好“绿水青山”。创新推出国家储备林贷款、绿水青山贷等金融产品,首批开展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融资业务。截至2022年末,县域绿色信贷余额达1.03万亿元,有效支持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惠农利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长期以来,农业银行始终将金融服务向中小农户倾斜,为广大农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提供全面金融支持。截至2022年末,农户贷款余额达7805亿元。联合国家相关部委针对脱贫地区农户推出“富民贷”,目前已覆盖全部重点帮扶县,并向脱贫县、重点革命老区县以及新疆、西藏、宁夏全区推广,贷款余额达116亿元,服务农户14.6万人。持续做好“三农”客户减费让利工作,对“三农”县域客户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推动降低农村融资成本。

科技赋能提升农村金融普惠性。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乡村工程加速推进,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顺应乡村数字化发展趋势,农业银行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创新线上农户贷款“惠农e贷”,截至2022年末,“惠农e贷”余额达7477亿元,惠及农户超446万人。搭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助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平台已在1488个县(区)上线,覆盖行政村超14.8万个。推出手机银行乡村版,打造智慧畜牧、智慧市场等一系列“三农”场景。依靠金融科技,农业银行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度和覆盖面。

总的来看,农业银行始终以深厚的为农情怀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但在服务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实际挑战。例如,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适配性不够,金融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市场有效性不高,信息不对称较为普遍,农村要素改革受到制度性约束等。这些问题既有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金融服务领域和客群具有政策性和弱质性特征等原因,也有农村金融服务下沉乡村和贴近农民不够、产品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优化不足等原因。因此,还需要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金融机构要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要求,将服务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际共性特征与“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素,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探索金融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

统筹各类金融工具的综合应用合力。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加强不同类型银行间合作,鼓励商业银行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分工配合,协同支持农业农村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项目;深化大型银行与中小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服务渠道、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合作。推动金融与财政协同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基金、政府担保基金,以及发行专项债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配置到农业农村领域。鼓励银行与保险、期货、担保、基金等加强合作,探索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联合融资机制。

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推动金融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重点破解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循环不畅的难题。金融机构要充分运用专项贷款、科技创新基金、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方案支持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金融机构要加强与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对接合作,构建“产学企银”多方协同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融资+融智”协同,支持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和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延伸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产销对接、科技输出等非金融服务,探索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

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纵深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农业核心企业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贯通,创新全链条数字化金融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壮大。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托管组织等,从整体视角做好链式综合服务创新,推进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以大带小”带动中小农户分享利益,助力农业产业链各主体做大做强。

强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绿水青山的现代化、科技赋能的现代化,这些都需要金融服务加快转型,更好地适应新变化和新需求。一是全力做好普惠金融。持续关注农村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的金融需求,不断下沉服务重心,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拓展消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普惠性、便捷性。二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加强特色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多层次、一体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紧跟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步伐,聚焦“三资”管理、智慧农业、农批市场等重点领域,加强“三农”金融场景创新。推动农村大数据体系和信用体系构建,加快金融服务向线上化、数据化、智慧化转型。

促进金融改革与农村改革相互贯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农村金融改革应充分融入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利用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积极跟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针对特殊法人创新融资模式,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探索金融服务农村“三块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碳汇交易等的有效模式,参与农村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助力农村要素资源价值变现。参与农业农村领域统一大市场建设,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